精彩导航
当前位置:首页 > 校园时讯 > 一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,把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剖...
一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,把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剖析得明明白白
2022-06-17

adc96f95-0d01-46fa-adb1-4bfa5d93c796.jpg

为什么你会被“见义勇为”的事迹而感动和鼓舞?

为什么“和”与“同”会辩论千年不断?

中国与西方在文化基因方面究竟差别在哪里?

北京大学哲学系、宗教系教授 王守常导师带大家亲临一场来自2000多年前的辩论,在孔子、孟子与墨子的争论中,认识中国人为何以“儒学”为正统的文化基因。

相信外在的鬼神?No No No,中国在周朝就已经“不玩这一套”。

81f95338-88a6-46a3-80e0-5e53af4315da.jpg

孔子:子不语怪力乱神。

墨子:古者圣王必以鬼神为(有),其务鬼神厚矣。

这场争论的开始,是关于“信仰”。

墨子提出“天志”,“明鬼”,“兼爱”,“非攻”,“尚同”,“非葬”,“非乐”,“节用”。这其中,他认为统治者想兴利除害,就应把鬼神当成真有其事,认真对待祭祀活动。敬事鬼神,可以受其保佑赐福,也可与群众欢聚一起,得到他们的拥护,他称这是“圣王之道”。所以墨子的“明鬼”,有着以敬事鬼神、凝聚民心的作用。

c31ad5ea-740b-4e4f-a318-adc3ab24c76e.jpg

而孔子则提出“吾从周”,要知道,中国从商走到周,就已经将“上帝”这种外在的绝对的神放弃了。而更相信“天”是一个道德的主体,所谓“天理”,是自然而然的,不是由哪个具体的神决定的,所以子曰: “天何言哉?百物生焉。天何言哉?四时行焉。”

义是行为的准则,关于这一点,孔墨倒是很有默契。

d4988b63-744e-44d6-aa44-200098b5ac14.jpg

孔子:君子义以为上。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。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。

孟子:四端之心。仁、义、礼、智。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。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。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。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

墨子:万事莫贵于义。

中国人对于“义”的定义,其实非常实用,《中庸》里说“义者,宜也。”这个“宜”的意思就是“合适”,或者“利益”。也就是对大多数人合适并有利益的事物,就是符合“义”的。对于“见义勇为”这件事,在《论语·为政》中孔子明确指出“见义不为,无勇。”也就是看到有利于大众的事情却不去做,不是勇敢。

墨子在《墨子·尚贤上》中也说:是故古者之为政也,言曰:不义不富,不义不贵,不义不亲,不义不近。也就是无情无义的人,在中国是很难活得富贵,也难有与之真正亲近的人。

佛教的“自利利他”与中国人崇尚的“义”非常契合,提倡人间佛教,积极服务社会。以出世之心,做入世之事。这也是为什么大乘佛教能在中国扎根并发扬光大的根本原因。

“和”与“同”之辩,保护文化多样性

a093e2e9-7dc3-4673-9395-c891d2ec05ac.jpg

孔子:贵和。“礼之用,和为贵。”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

墨子:《尚同》,“一同天下之义”,建立“尚同”的政治体系。

这是非常著名的争论,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。这也是西方对中国最大的误解之处,他们认为中国如墨子所主张的“同”:禁止自由言论,所有人用统一的方式思维和生活,也就是没有所谓的“人权”。但孔子恰恰最反对“同”。他用“音因序而和”说明,音乐因为音调的不同而优美。和实生物,同则不继。正是“和”才能保证文化的多样性,保持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而不绝。而佛教的“六和敬”(身和同住、口和无诤、意和同悦、戒和同修、见和同解、利和同均),恰恰也是与儒家尚“和”相契合。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