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导航
当前位置:首页 > 校园时讯 > 墨家“兼爱” 与 儒家“仁爱”,谁更有爱?...
墨家“兼爱” 与 儒家“仁爱”,谁更有爱?
2022-07-26

947ca9ec-44ce-47d2-b4e4-e524f363412b.jpg

这是一场关于“爱”的辩论,请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马勇教授为我们娓娓道来。

3f83b249-51b5-4092-8213-95d2e2095714.png

春秋战国时期礼大崩乐大坏,诸侯纷争 天下混战,有感于生产生活资料的有限及战乱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害,侠者墨翟振臂一呼,创建墨家,提倡“兼爱”“非攻” 与儒家比肩而立。

bc45f83c-fe73-4897-8a69-4ed1098bd9d4.jpg

若使天下兼相爱,国与国不相攻,家与家不相乱,

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,若此则天下治。

——墨子

“兼爱”

“兼爱”可算是一种古老的“博爱”思想,由儒家的“仁”和“礼运”的“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”发展而来。

  墨子主张平等的爱,抽去了儒家宗法等级制内容,因为庶人也可以被举为天子,等级制的界限已被打破。

  所以墨家的“兼爱”是对儒家“仁”的发展,更是对儒家“仁”的否定;在墨子看来,儒家不兼爱的“仁”,不能算是“仁”。

81f462ec-decf-4d5e-b4c2-0b4ca4fd2604.png

墨子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入手,开始分析天下乱象,如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诸侯大夫等各种矛盾冲突和斗争,归纳其原因为不相爱。

所以他主张“视人之国若视其国,视人之家若视其家,视人之身若视其身”,这是一种不分国别、家别、人我、亲疏,没有任何条件,没有任何限制的无差别的爱。如此让天下之人皆知相爱,便可化解一切矛盾、平息一切斗争、消除各种问题。

d95be25a-d7d6-4b30-92bc-e1994cc14034.jpg

“仁爱”

孔子将“爱人”含义的“仁”,加上了宗法等级制的内容,改造成了“忠恕”含义的“仁”。

儒家“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”这类以血缘亲情关系为基础的、有亲疏贵贱等差别的爱和墨家提倡的“兼爱”显得格格不入。

5a84f106-9de1-47e5-9030-613865617645.jpg

“引爆思想战”

16cf7055-fd6c-41f8-9592-98e794722f6d.png

墨家“兼爱”与儒家“仁爱”的冲突点引爆自孟子所云:“杨氏为我,是无君也;墨氏兼爱,是无父也。无父无君,是禽兽也。”

儒家的“仁爱”具亲亲差等之别,即如孟子所云: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”,墨家则上承“天志”以为兼爱,此为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。

8294834f-1733-416a-9fa5-17e6e8bc0d27.jpg

墨子是如此好的平民主义,博爱众生,为啥被孟子骂得这么难听呢?或许我们需要研究那个时代和社会,才能理解他们思想的差异性。

儒家强调什么?儒家强调的是差距平等,就是中国社会的差距平等。那么这个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,就是西方理论当中也有一个真正的平等,是首先承认起点的不平等,才能够讲平等的意义。

3e9652e9-593d-4fc0-8b4f-676b69e4fbba.jpg

马勇教授拿现在的高考给我们举了个例子,我们首先要承认区域性差异的不平等,才能找到平等的可能性。

我们讲分数面前人人平等,其实前提就是不平等的。就好比你父母都是大学教授,而你又在北京读最好的学校,而相对于我来自于底层社会,父母都是农民,读的是乡村希望小学,那这个起点就是不平等的,因此儒家就不认同这个“平等”是对的。

如果我们这样去分析的话,觉得墨子讲的确实是有问题,儒家所讲的可能还就是对的,就是有差距的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,没有差距的平等是虚幻,是一个不可能的平等。

f0726f38-7ced-418a-b140-d4b0e3dc0a66.jpg

回到顶部